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
李海烽剪紙作品
“我們家是祖傳的剪紙手藝人,從我外公,到我父親,讓我從小就耳濡目染,對剪紙這一行有著深深的興趣。”李海烽出生于1985年,在他的記憶里,隨便打開家里一個抽屜或者翻開一本書,都能看到長輩們的剪紙作品。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絢麗的萬千世界,這讓李海烽對這門手藝早早地就產生了向往。
李海烽剪紙作品
南通當地的剪紙屬于南方剪紙,與北方剪紙簡練豪放的風格不同,南方剪紙非常講究構圖,要求構圖嚴謹、做工精巧,更偏向于在細節上下功夫。“南方剪紙手藝人的作品相對更加天馬行空一點,傳統的是帶有美好寓意的,現代風格的是偏向風景或者講人物故事的。演變到現在,不少手藝人已經開始結合卡通動漫,或者發揮創意自行構思,每個人的風格都不一樣。”李海烽說。
李海烽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先起稿,將作品的大致模樣在腦子里構思出來,然后通過工具來完成,最常用的就是剪刀和刻刀,鏤空完成之后還要修改兩三次,才能達到我最滿意的效果。”李海烽告訴記者,修改的過程主要就是增加一些細節,讓剪紙作品呈現出來的內容更加豐富飽滿。
李海烽剪紙作品
“像這幅作品,整個輪廓外形是‘南通’兩個字,細節就藏在兩個字的筆畫里。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地標糅進去,銜接起來要讓人感覺到自然。”李海烽說,像這樣一幅作品,從構思到完成用了大概三天的時間。
李海烽剪紙作品
在外人看來,剪紙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過程難免枯燥無聊,但李海烽卻相當享受這個過程。“剪紙是一門做‘減法’的手藝,剪錯一刀就沒法修改,很考驗人的細心和耐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熱愛這門手藝的時候,就會完全沉浸進去,不會去想其他的事情。”李海烽說。
為了將這門非遺技藝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李海烽幾乎每天都會開課。中小學、大學的課堂,文化館組織的公益課堂……都有他的身影。“這門技藝是易學難精,上手容易,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我們也在老年人群體中積極推廣,讓他們動腦動手,豐富更多人的晚年生活。”李海烽說。
下一篇
沒有了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于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南通非遺名錄;5通東號子